近期全球電影產業討論度最高的兩部作品,一部是華納兄弟的《天能》,另一部是迪士尼的真人版《花木蘭》。
《天能》頂著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名號,扛著疫情底下戲院票房救世主的大旗登場,上映至今討論度居高不下,燒腦解謎、物理辯證,好似帶回熱度。
《花木蘭》則是政治風波不斷,從劉亦菲挺港警掀起香港、台灣等地的抵制聲浪,中國影迷也對內容批評,稱不符史實,拒絕買單,至於片尾感謝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,這才在北美掀起輿論。這部迪士尼寄與厚望,嘗試「政治正確」鎖定中國市場的作品,目前各地都不討好。
然而,除了燒腦劇情、政治紛爭之外,這兩部電影該怎麼解讀,就是從票房切入,也是本篇文章的核心主題。《天能》和《花木蘭》是在肺炎疫情下,好萊塢重要的市場試金石,兩部作品在發行策略上走向天秤兩端。《天能》持續擁抱傳統院線,從 8 月底開始,以各國分批定檔院線的方式放映,試圖將觀眾帶回電影院。
《花木蘭》則另闢蹊徑,在 9 月 4 日於自家串流平台 Disney+ 以 29.99 美金的價格販售,3 個月後才提供給未付費開啟 Premier Access 的訂閱觀眾,其餘地區則採分批上院線,迪士尼結合傳統戲院與新興串流,希冀突圍走出新局。
雖然《天能》和《花木蘭》的商業邏輯不見一致,卻不約而同回應了現今好萊塢電影市場的重要問題——「在疫情深不見底的狀態,影視產業,尤其是製作費破億美金的商業大作,該何去何從?」,而從目前的數字來看,或許可以悲觀地說,這兩部作品走的路可能都會以失敗收場。
《天能》和《花木蘭》的製作費用皆高達 2 億美金,加上宣傳行銷費用,和因為疫情帶來的相關損耗,《天能》全球大約要賣破 4 億美金才能攤平,截至昨天為止全球不過 2.07 億美金,北美才賣出 2950 萬美金,顯然北美觀眾沒有因《天能》大舉重返電影院(跟目前北美多數戲院未開也有關),另一大市場中國也不買單,似乎更偏愛自家片子《八佰》。
《天能》在兩大市場討不到便宜,不難想像華納為何反常地保護票房數字(往常票房數字在北美的計算是相當透明),甚至再度將《神力女超人1984》延檔,希望讓《天能》再獨佔市場一段時間,讓票房跌幅變小,抓長尾效應。
至於《花木蘭》同樣在中國吃上閉門羹,上週末首度亮相,僅開出 2320 萬美金,9 月 13 日還賣輸上映近一個月的《八佰》,中國觀眾不是不進戲院,而是不想進戲院看《花木蘭》,這跟負評、缺少宣傳以及中美的緊繃關係息息相關。
還有一點原因是盜版流通,9 月 4 日上串流,無法保護影片不外流,中國影迷或許老早在網路看過《花木蘭》。但《花木蘭》有隱藏的優勢也是落在 Disney+,串流不用透過傳統院線的分帳模式,也就是說都能淨賺進迪士尼口袋,但數字如何,目前迪士尼尚未透露,各界也是霧裡看花,這邊《花木蘭》的表現,會連帶影響《黑寡婦》、《尼羅河謀殺案》、《靈魂急轉彎》等片的發行策略。
好萊塢處在疫情底下的堅難時刻,影史幾乎沒有一個時期可以對標、觀照,而《天能》和《花木蘭》再加上今年四月的《魔髮精靈:唱遊世界》,會是近期甚至往後研究票房的重要案例。
總而言之,這幾部片子,可以談的不只燒腦、不只人權,提供這篇文章給有興趣了解產業的人。
這篇文章是由長期在好萊塢工作的寫手小米撰文,內文比這串引言更詳細、更深入。上週末中國票房數字一出來,小米和我便半夜來回討論票房狀況,昨天則和我來回修改細節,讓文章更清楚完善,最終呈現到讀者眼前,《天能》與《花木蘭》的完整票房分析由小米撰寫最適合不過,他能鉅細彌遺地掌握大家遺漏的諸多觀點。
未來影視產業怎麼發展,2020 年的人們真的處在一個巨變時刻。